Chinese Parents Guide

再谈《中国式家长》中的经济系统 for Chinese Parents

再谈《中国式家长》中的经济系统

Overview

如何高效挖掘脑洞。

摘要

Steam社区中的另一篇指南“浅析《中国式家长》中的经济系统”一文的思路十分有价值。然而,笔者认为该指南不仅分析过于粗浅,且包括一些可能有误的内容。本篇指南基于《浅析〈中国式家长〉中的经济系统》(下文简称《浅析》)一文,探讨数个玩家在挖脑洞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抉择,并尝试给出较优解。本指南提出了“信息价值”这一概念,并用其修正和扩充了《浅析》中的内容。

由于无从得知游戏元数据(如某种脑洞出现的概率)、变量太多(选秀、上一代天赋…)且受随机因素影响,本文不作定量分析,仅给出定性建议。其实是因为懒,出现概率可以用统计数据近似,随机变量加个正态分布什么的。如果有大佬闲得无聊可以试试。

我该挖哪种类型的脑洞?

脑洞的分类在《浅析》中已经被写得很明白了,这里不做赘述。笔者对此主要有三点异议:

首先,反对《浅析》以“不确定性”将“供额外行动力的行动力脑洞和下层脑洞”排在信息脑洞和爆炸脑洞之后。笔者认为只要见到这两个个脑洞,肯定是必挖的。(但可以等一会再挖)
最简单的论证莫过于,当行动力耗尽时,如果不挖这两个脑洞,就什么都得不到;而如果挖了,则有机会挖更多的脑洞。
除了行动力脑洞,其他脑洞的挖去都需要消耗行动力,但这种不用。而《浅析》中也提到,“挖脑洞系统的核心资源就是行动力”。换句话说,其余的脑洞都是用行动力去买其余数值,是有代价的。行动力是有限的,挖了某个脑洞就挖不了别的了。[注1]而行动力脑洞,完全是白嫖。白嫖总是不会亏的。所谓“不确定性”,不过是赚多赚少的问题罢了。
而对于下层脑洞,如果贸然挖取,则会失去挖取本层优质脑洞(如爆炸脑洞等)的机会。但正如之前论证过的,至少在行动力耗尽时挖这个脑洞肯定是有赚头的。那一定要等到最后再挖吗?不一定,具体请见下文“我什么时候该挖什么脑洞?”章节。

其次,在未挖取信息脑洞时,“同类脑洞”的价值可能并没有《浅析》中认为的大。当同类脑洞被挖取时其余被收走的脑洞并不会开拓其周围的视野。如下两图所示:如果正常挖取左图白框中标记的想象力脑洞,则黄圈位置的五个框将被探明。但如果使用“同类脑洞”挖取,就会出现右图中的情况。
正如《浅析》中所说,“众所周知,信息具有价值”。挖取一个脑洞,除了其本身的价值外,其所肩负的四周脑洞的信息也是一种收益。而使用“同类脑洞”时,便会损失掉这部分信息价值。因此,“在同类别属性脑洞有2个的时候“,收益会低于挖取两个基本属性脑洞。(“信息价值”这一概念将在下一节“我该挖什么位置的脑洞?”中详细解释。)

最后,《浅析》题提到信息脑洞有信息价值,但挖掘其他脑洞也可以探索新脑洞,不过是效率低了一些而已。考虑到信息脑洞十分稀少,挖到信息脑洞时往往已经解锁了半个图,因此信息脑洞的价值虽然很高,但并不绝对。此外,爆炸脑洞的信息价值也非常高:一个理想的爆炸脑洞会探索一个5
x5的区域,除本身外还可探索24个脑洞。

本人认为脑洞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的排序如下:

信息脑洞≈爆炸脑洞>>>天赋脑洞>同类脑洞≈普通脑洞

行动力脑洞和信息脑洞由于不需要和别的脑洞争抢行动力,故而不在排序中。
“>”表示这个排序在一些条件下可能改变,而”>>”则表示一般不可以;“≈”表示价值基本一样。
(具体的如果看得人多或者有异议我再更)

我该挖什么位置的脑洞?

上一节说到了《浅析》中提出的“信息价值”。遗憾的是,《浅析》并没有对此做出系统性的分析。笔者将在这一节将其解释清楚。
根据上一节中的论述,我们大致知道了我们想要挖的是什么类型的脑洞。如果目前可挖的脑洞没有我们需要的,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挖无用脑洞来探索有用脑洞的位置。我们探索的脑洞越多,遇到心仪脑洞的概率就越大。故而,定义挖取一个脑洞后能够探明的脑洞为其信息价值。[注2]例如,图中被白色方框圈起来的想象力脑洞为目前全场可挖掘脑洞中信息价值最高的一个。
一般来说,位于已知区域角落的脑洞信息价值较大。下图列举一个仅考虑“信息价值”的挖掘方法。白色数字为挖脑洞的顺序,而彩色圆圈代表被探明的区域。(勘误:第12个画错了。数字12应删去,数字13改为12,14改为13,以此类推。因为原图找不到了所以图暂时不做修改)

图中画了14个,其实还可以继续画(比如下一个被挖掘的脑洞应该在第14个(图中被数字15标注的区域)的左上角),但是QQ截图工具的颜色槽不够了= ̄ω ̄=
在实际挖掘过程中,我们应该将脑洞本身的价值和信息价值结合考虑。由于无法进行定量建模,具体更偏重哪一方面就要各位自己估计了。

我什么时候该挖什么脑洞?(一回合内)

这里主要讨论三种脑洞:“行动力脑洞”、“下一层脑洞”和同类脑洞。

对于行动力脑洞,游戏中已然有提示:请避免行动力溢出。由于“行动力脑洞”的上限是50点,故而只要当前剩余行动力低于上限50点即可放心食用。不过,考虑到其具有的信息价值,如果位置非常好而且没有其他高价值脑洞可刷,那么稍微提前一点也是可以的。(比如现在行动力105/150,目前已探索的全都是你不想要的“属性脑洞”,那么即便先点了一个信息价值不高的“属性脑洞”以避免浪费,这5点脑洞获得的收益跟白扔也区别不大。相反,如果先点了“行动力脑洞”,没爆仓的话你赚了10点,就算爆仓了,你也可以以150/150而不是145/150的完美状态去尽可能多地挖取接下来被探明的优质脑洞)

对于“下一层脑洞”,主要的疑惑是:我这一层还有一些优质脑洞没有挖取,我该先挖完这些优质脑洞再点“下一层”还是立即点?考虑到其还能给予50点行动力,因此和行动力脑洞一样,首先注意不要溢出。在当前剩余行动力低于上限50点后,笔者的建议是:如果不是特别“挑食”(比如在前期天赋脑洞也是不错的,而后期只想要悟性,后期比前期“挑”;又或者有些职业路线只需要一种属性而有些需要多种,那么前一种职业路线更“挑”),早一些点“下一层”不会亏。
原因有二:
其一,在开始对这个问题感到纠结前,相信最有价值的(且已探明的)脑洞已经被你挖取了。只有目前只剩一些“次选”的时候你才会纠结。而被称为次选的脑洞一般不会太罕见,故而就算失去挖掘现有脑洞的机会,在下层你也会大概率遇到这些脑洞的。所以基本上不会亏什么。而如果已经点出了信息脑洞,这意味着本层所有的“超珍贵”脑洞已经被你挖干净了。带着更多行动力去下层,你没准在下层还能挖到超珍贵脑洞。
其二,下层脑洞比这层更有信息价值。当这“下一层脑洞”出现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在本层继续探索到最宝贵脑洞的资格——探索到“下一层脑洞”的资格。回顾信息价值的公式(在注释部分第2条),“本层所有未探明脑洞的平均自身价值”减少了,这就意味着这一层所有脑洞的信息价值都下跌了。(举一个简明的例子:在下层中,还有一个未探明的“下一层脑洞”。在最优情况下,你需要60点行动力才能探索到该脑洞。如果你只带着“下一层脑洞”给你50点脑洞去下层,那么你是挖不到第二个“下一层脑洞”的。而如果你在剩10点的情况下去下层,你就能挖掘第二个“下一层脑洞”,再次获得50点脑洞进入第三层,如果运气好还有第四个50点、第五个50点…)故而下一层脑洞的平均价值预期是高于本层的。此外,参考“我该挖什么位置的脑洞?”一节中给出的理想挖掘图,第一个挖掘的脑洞会探索7个未知脑洞。其后一般为5个,而到了后期,如第13、15、16个,都只能探索到4个。从探索数量上来说,及早进入下一层也是有利的。
第三,下一层的脑洞的自身价值也要比这一层高。注意到当层数上升,属性脑洞的产出也会成比例上升。《浅析》的作者称到了后期一个属性脑洞在6点左右,而像我这种勤挖“下一层脑洞”的人,后期一个属性点数能有八九点的收益。每个脑洞差一两点,加起来可不是小数字。

对于同类脑洞,自然是越晚越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先发现了一个同类脑洞,不要被其束缚了手脚,竭力避免挖该种类的脑洞从而损失探索效率。(如果一个脑洞的信息价值挺高的,那么不论是否计划开挖该种脑洞的同类脑洞,都应该把先它挖了。)

结论和展望

本文将一个脑洞的价值分为本身价值和信息价值两部分。
本文先是讨论了了脑洞本身价值的排序:
下一层脑洞>信息脑洞>爆炸脑洞>行动力脑洞>>天赋脑洞>同类脑洞>普通脑洞

随后提出了“信息价值”的概念并给出了定义。
利用该工具,分析了位置和挖掘次序对脑洞价值的影响:
周边未探索脑洞较多的脑洞,信息价值较高;
“下一层脑洞”可以在当前剩余行动力低于上限50点时优先挖掘。
就算计划开挖某同类脑洞,该种类型的脑洞也不是决然挖不得。

本文尚未涉及的内容还有:
在长周期(一世代)内,什么时候该挖什么脑洞?
是否需要为了面子对决和选秀做一些基础数值并不优秀的日程安排?
商店中购买满意度物品好还是减压物品好?
等等。
希望其他玩家可以做出进一步分析。

注释

[1]对于学过经济学的读者,这一段话可以简洁明了地写为:挖取行动力脑洞的机会成本为0。(考虑到没学过经济学的读者,我在正文中避免了使用“机会成本”这个看不懂的词,导致叙述有啰嗦、逻辑不清晰。“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其实不复杂,没学过经济学的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搜搜看。)
[2]对于数学比较好的读者,“定义挖取一个脑洞后能够探明的脑洞为其信息价值”这句话用等式来表述的话是这样:
挖取一个脑洞的信息价值=挖取该脑洞后能够探明的脑洞数量*本层所有未探明脑洞的平均自身价值
你或许会问“一个脑洞的自身价值是多少?”在第“我该挖什么类型的脑洞?”一节中笔者已经给所有脑洞的自身价值给出了定性的排序。至于定量——在摘要里笔者就说了本文不做定量建模。

SteamSolo.com